距雁門關20公里,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中的雁繡坊一派繁忙景象。
繡娘李粉團忙完家里的活兒,便早早地來到繡坊刺繡,這是她10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這些年,她用刺繡賺來的錢供孩子上學,不僅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住進了縣城寬敞明亮的樓房。
“娘子軍”穿起非遺傳承之線
雁門關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長期以來,這里形成了“男人守邊關、女人做繡工”的傳統和習俗。刺繡、剪紙、面塑等民間工藝是代縣農村婦女的“日常手工”。
“在推動非遺產品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習以為常的手藝逐漸有了用武之地,我們當地婦女成了非遺傳承與脫貧致富的‘娘子軍’。”雁繡坊創始人、71歲的“雁門繡娘”高鳳蘭說。
2009年,高鳳蘭創辦雁繡坊后,把自己拜師學到的蘇繡精華與本地傳統雁繡技法加以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風格。2017年10月,“代縣雁繡”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產品的不斷創新,雁繡坊的繡品遠銷國內外。高鳳蘭在代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創辦婦女就業創業基地,對下崗女工、農村婦女、社會女青年進行免費培訓,涵蓋本省和外省學員6000余人。同時,免費為學員代銷刺繡產品,使她們年均增收近2萬元。
“在刺繡產業的推動下,2016年我們就實現了整村脫貧。”峨口鎮正下社村村長說,“雁繡坊不僅免費提供培訓場地和培訓課程,而且免費為我們代銷作品,脫貧當年便讓貧困婦女人均增加近8萬元收入。”2017年,村里又建成了刺繡廠,更多的婦女加入刺繡的行列。
家有千萬不如一技在身
“雁繡坊是代縣非遺項目與脫貧精準對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縣里針對貧困婦女中一些巧婦能人雖有一技之長但脫貧路徑不寬的狀況,鼓勵非遺項目傳承人創業,采用‘企業+貧困婦女’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代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侯俊卿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代縣有超過3000名婦女穩定從事刺繡工作。
代縣剪紙非遺傳承人、雁剪閣創始人張巖松表示,代縣數以千計的手藝人中,農村貧困婦女占比巨大。雁剪閣創作開發的近40種產品2000多個花樣,很受游客歡迎。其中,剪紙掛軸“十二生肖福”“年年有福”等產品僅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的年銷量就達500多幅,同題材的中小號剪紙鏡框日銷量達400余件。
除了雁繡“娘子軍”,代州古建、磚雕、木雕、剪紙等非遺培訓也吸納了5000余名貧困勞動力參加,近3年來,直接或間接帶動貧困群眾1200余人,年人均增收1500余元。華亭環藝雕塑公司董事長郎計生近幾年帶領著90多名匠人,先后承攬了山西省內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大型古建修復工程,年產值3000多萬元。
2020年初,代縣文化企業還集中開展了“居家防疫,網上援藝”活動。代縣布藝非遺傳承人、繡夢閣創始人汪翀娥介紹,疫情期間,繡夢閣利用短視頻平臺,每天義務為網友講授布藝刺繡技術,發展粉絲2萬余人。
截至目前,代縣已成功申報2項國家級非遺、6項省級非遺、24項市級非遺、74項縣級非遺,各級非遺傳承人259名。依托本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縣實施精準扶貧、特色扶貧,宜繡則繡,宜剪則剪,宜編則編,不僅培育了各類非遺類技能人才,而且有效地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
非遺進景區講述代縣文旅故事
2018年以來,代縣走上了“非遺+旅游”的文旅融合大道。“將代縣非遺資源升級打造成文化旅游產品,不僅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的收入,也帶動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保證了非遺傳承的延續性。”代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東家說。
代州古城的非遺展覽中心里云集了百余項非遺項目展示和產品。2018年,首屆山西非遺博覽會即在此舉辦,日均參展者超過5000人。受此啟發,縣里將古城的雁門游客服務中心改建為非遺展覽中心,邀請非遺傳承人免費入駐,并免費對外開放,方便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了解、體驗代縣非遺的魅力。同時,中心采取“中心+基地+個戶”模式,開展培訓、實習、就業、加工、展示和銷售服務,輻射帶動周邊貧困群眾800余人。
2020年9月28日,代縣主題院落“代州楊府”在忻州古城揭牌開放。代縣非遺產品在此處集中展出,扶貧產品專柜里擺放著各類代縣特色扶貧產品。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特有的方式滲透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里,影響著代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代縣縣委書記田永清表示,未來代縣將因地制宜、多元發展,以“互聯網+”的思路引導群眾依托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促進“體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吸引更多游人來代縣做客,品文化大餐。